联系微信
zhikang161218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肺癌8大金银突变对应的靶向药,您属于哪一类?

发布日期:2024-12-18 15:31:25   浏览量:51

如需购买请加微信:zhikang161218,备用微信:zhikang1218

肺癌8大金银突变对应的靶向药,您属于哪一类?

肺癌靶向治疗现状简述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正严重威胁着众多患者的生命健康。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肺癌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五十三点三七,在每年新发病例中,男性发病首位即为肺癌,数量颇为可观。在所有肺癌类型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 85%,其治疗难度较大,也备受关注。


以往,对于早期肺癌,医生往往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较为精准地解决局部肿瘤问题。然而,一旦肿瘤发展到晚期,出现转移情况,手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时就需要依靠药物进行系统治疗。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开启了肺癌精准治疗的新时代。靶向治疗是从分子层面针对不同靶点进行的治疗方式,它有着疗效好、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优势,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找到相应的驱动基因突变,比如 EGFR 基因突变或 ALK 基因融合突变等情况,便可使用靶向治疗。


如今,肺癌靶向治疗领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靶点被发现,与之相对应的靶向新药物也不断涌现,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更好的获益。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更是所有癌症中靶向药覆盖最全、种类最多、发展最快的。从常见靶点到少见靶点,都有对应的靶向药在不断研发和应用,像 EGFR 这样的常见靶点有多种不同代际的靶向药可用,而诸如 ALK 融合、BRAFV600E、MET14 跳跃突变、RET、KRAS、ROS1、NTRK 等少见靶点,也都有了各自对应的靶向药,这极大地丰富了肺癌治疗的手段,让不同基因突变情况的患者都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让肺癌靶向治疗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肺癌 8 大金银突变对应的靶向药情况。


一、EGFR 突变(常见靶点)


(一)EGFR 突变特点


在肺癌众多的基因突变类型中,EGFR 突变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颇高,大约 50% 的肺癌患者会出现 EGFR 突变情况。从组织学类型来看,EGFR 突变在肺腺癌里更为常见,在非吸烟或者少吸烟的亚裔女性群体中,出现 EGFR 突变的概率也相对更高。


EGFR 基因位于人体第 7 号染色体短臂上,有着 28 个外显子,而其酪氨酸激酶区域的突变主要集中在 18 - 21 外显子,其中 19 和 21 号外显子突变更为关键,特别是 19 外显子突变阳性时,往往预示着服用分子靶向药会有较好的疗效。EGFR 基因突变后,会使得细胞内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出现异常激活,原本受到正常调控的细胞增殖、生长、修复以及存活等过程失去控制,进而导致肿瘤细胞不断生长、扩散,推动肺癌病情的进展。例如,一些患者在确诊肺癌后,经过基因检测发现存在 EGFR 突变,后续病情发展的速度、对治疗的反应等都会与无此突变的患者存在差异,而且更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等情况,所以检测出 EGFR 突变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各代靶向药分析

1. 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印度吉非替尼

印度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


它是一种新型靶向药物,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对 EGFR 基因 19 和 21 号外显子有突变的患者效果更佳。推荐剂量为 250mg/d,1 次口服,建议空腹或至少于饭后 2 小时服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碍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发展。不过,使用吉非替尼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常见的有消化系统不适,像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皮肤反应,例如皮疹、皮肤瘙痒等。若服药过程中出现这些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是否更换药物继续治疗。

印度厄洛替尼

印度厄洛替尼


厄洛替尼:


同样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适用于存在 EGFR 突变的患者。厄洛替尼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上的相关靶点,阻断异常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等活动。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使用后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可能出现皮疹、痤疮等皮肤问题,还可能伴有腹泻、食欲缺乏等消化系统症状,有的患者还会感到疲劳等不适,在使用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以便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埃克替尼:


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主要用于治疗 EGFR 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相关激酶活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在疗效上,对于符合用药指征的患者能带来一定的病情改善。副作用方面,比较常见的包括皮疹、腹泻、恶心等,不过多数不良反应的程度相对较轻,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当然,如果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也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尽量维持治疗效果。


2. 二代(阿法替尼、达可替尼)

印度阿法替尼

印度阿法替尼


阿法替尼:


作为一种口服的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它是不可逆性结合 EGFR 的标靶药,能够与 EGFR 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止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治疗 EGFR 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除了可用于 EGFR 常见突变的治疗外,还可用于部分罕见突变的治疗,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美国 FDA 批准具备此能力的 EGFR TKI。并且,阿法替尼还可以抑制其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如 HER2、HER3 和 HER4)的活性,具有广谱的靶向范围。在临床试验中,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阿法替尼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比如在一项针对 EGFR 突变阳性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阿法替尼与吉非替尼进行比较,阿法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11.2 个月,而吉非替尼组患者的 PFS 为 6.9 个月,意味着使用阿法替尼的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约 40%。


然而,阿法替尼也存在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痤疮疹、口腔溃疡、甲沟炎、口干、食欲下降、瘙痒、消瘦、鼻子流血、膀胱炎、唇炎、发热、低钾血症、结膜炎、鼻涕、肝酶升高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应对方案,像对皮肤反应给予特定的皮肤护理建议或使用相应药物辅助缓解等,患者也需要密切留意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并及时和医生沟通。

孟加拉达可替尼

孟加拉达可替尼


达可替尼:


也是第二代 EGFR 靶向药物,它可以不可逆地抑制 EGFR、HER2 以及 HER4 等相关激酶活性,对存在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研究中,达可替尼展现出了能够有效延缓肿瘤进展,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优势,比如在一些对比试验里,相较于一代靶向药,达可替尼在部分患者群体中能让患者获得更持久的病情稳定期。其常见副作用有腹泻、皮疹、甲沟炎、口腔炎等,和其他靶向药类似,不同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会有所差异,在使用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定期检查等方式来监测患者身体状况,及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例如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药物剂量等,保障患者能持续从治疗中获益。


3. 三代(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

孟加拉白盒奥希替尼

孟加拉白盒奥希替尼


奥希替尼:


临床上用于具有 EGFR 外显子 19 缺失或外显子 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或治疗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 EGFR-T790M 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成人患者,尤其是 EGFR 突变阳性的脑转移或脑膜转移患者推荐优先使用奥希替尼。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精准地作用于相应靶点,阻断异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等活动,发挥抗肿瘤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奥希替尼的疗效较为显著,能为众多患者带来病情的缓解和生存期的延长。


不过,奥希替尼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皮疹、皮肤干燥、指甲毒性、腹泻、恶心、食欲缺乏、便秘、胃炎、眼干、视物模糊、角膜炎、白内障、眼刺激感、睑炎、眼痛、流泪、飞蚊症等,还可能出现咳嗽、疲乏、腰痛、头痛、肺炎、静脉血栓等情况。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奥希替尼期间出现间质性肺病的副作用,应永久停药,所以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阿美替尼:


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 EGFR-TKI 类药物,于 2020 年在国内获批用于二线治疗 EGFR T790M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其治疗疗效并不逊于进口药,而且在治疗肺癌脑转移人群方面有着亮眼的表现,例如其治疗脑转移患者的有效率达 62%。阿美替尼主要是通过抑制 EGFR 激酶活性,精准地对存在特定突变的肿瘤细胞进行打击,从而控制病情发展。不良反应方面,和其他同类靶向药有相似之处,可能出现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在使用时,医生会依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监测,根据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调整剂量或者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伏美替尼:


同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 EGFR-TKI 药物,在 2021 年获批用于相关肺癌治疗。对于 EGFR T790M 突变阳性晚期 NSCLC 的疾病控制率能够达到 94%,在治疗肺癌脑转移时也有着较高的有效率,像 160 毫克剂量的伏美替尼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有效率更是达到 85%。它的作用机制也是针对 EGFR 突变的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增殖等关键环节。在副作用方面,常见的有腹泻、皮疹、恶心等,不过整体上多数不良反应是可控的,通过密切监测以及合理的干预手段,能让患者在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使患者能持续从治疗中获益。



二、ALK 融合(钻石突变)


(一)ALK 融合概述


ALK 融合是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进而导致肿瘤细胞出现异常增殖的一种基因突变情况。在肺癌领域,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ALK 融合有着独特的呈现特点。研究数据表明,约 3% - 5% 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 ALK 融合型肺癌,且在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其发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早期患者中 ALK 融合发生率为 2.4% - 8.6%,在晚期患者中则为 8.7% - 9.0%。


对于患者病情而言,ALK 融合阳性的肺癌有着相对独特的发展过程及表现。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相对较轻,而且与其他类型肺癌相比,经过靶向药治疗后有机会获得较为长期的生存获益,所以 ALK 融合也被称为肺癌中的 “钻石突变”。不过,尽管有着较好的靶向药治疗前景,但如果未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也会出现肿瘤转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情况,像脑转移就是 ALK 融合阳性肺癌患者比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后续治疗都会带来很大挑战。


(二)各代靶向药介绍

老挝卢修斯克唑替尼

老挝卢修斯克唑替尼


1. 克唑替尼


克唑替尼属于第一代 ALK 抑制剂,它在 ALK 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适用于初治或经治的 ALK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从治疗效果来看,克唑替尼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很多患者身上都展现出了不错的缩瘤效果,为患者的病情控制争取了时间。


然而,使用克唑替尼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副作用,比较常见的有视觉障碍,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闪光幻觉等情况,一般这些视觉问题多在给药开始 2 周内出现;消化系统方面,恶心、腹泻、呕吐、便秘等症状也时有发生;此外,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疲劳以及出现水肿等现象。不过,其副作用大多为 1 - 2 级,相对比较轻微,和它所带来的客观临床疗效相比,在很多情况下其副作用是可以通过相应手段进行治疗和控制的,所以针对 ALK 阳性和非小细胞癌,如果符合用药指征,克唑替尼是可以积极使用的药物。


2. 阿来替尼


阿来替尼作为第二代 ALK 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 ALK 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在治疗克唑替尼耐药后的 ALK 融合患者时,客观缓解率可达 50% 左右,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能达到 9 个月左右,并且在多项 II 期试验综合分析中,也体现出了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等优势。


在副作用方面,阿来替尼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恶心、腹泻、呕吐、疲劳、头痛、皮疹和肌肉疼痛等,多数为 1 - 2 级,程度相对轻微。但和克唑替尼不同的是,阿来替尼导致最多的 3 级或以上的明显副作用为肺炎(4.6%)和肾损伤(3.9%)。患者在使用时通常是每日两次,每次 600 毫克,推荐与食物同服,如需减量,也有相应的减量剂量可以选择,比如每次口服 450 毫克、300 毫克等情况。

老挝卢修斯塞瑞替尼

老挝卢修斯塞瑞替尼


3. 塞瑞替尼


塞瑞替尼是第二代 ALK 抑制剂,适用于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病情进展或不耐受克唑替尼的患者。在临床研究中,其延缓病情进展的疗效优于化疗,例如在相关研究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体现出了优势。并且,塞瑞替尼还具有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特点,对脑转移病灶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这对于容易出现脑转移的 ALK 融合阳性肺癌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其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呕吐、便秘、疲劳、头痛和皮疹等,在使用剂量方面,早期推荐每日一次,口服 750 毫克,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将剂量调整至 450 毫克并与食物同服时,可显著减少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事件的整体发生率,并减少 3 级或以上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同时疗效并未减弱,甚至还有变好的趋势,所以目前多采用 450 毫克随餐服用的方式。

老挝卢修斯布格替尼

老挝卢修斯布格替尼


4. 布格替尼


布格替尼同样是第二代 ALK 抑制剂,适用于克唑替尼或塞瑞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从疗效上看,在相关试验中,比如布格替尼不同剂量组(90mg、QD 与 180mg/QD)对比,180mg 组在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 1 年总生存期(OS)率等方面都比 90mg 组体现出了更好的疗效。而且布格替尼入脑能力极强,对于脑转移患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脑部病灶起到较好的控制,阻止肿瘤细胞在脑部的进一步进展。


在副作用方面,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头痛、疲劳、发热和皮疹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任一级别的间质性肺病 / 肺炎在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5%,还有可能出现血肌酸磷酸酶升高、血脂肪酶升高等情况。其初始剂量推荐前 7 天每天口服 90mg,如果在前 7 天内耐受初始剂量,则每天口服一次,剂量增加至 180mg,空腹或随餐均可,后续也可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相应的剂量调整。


5. 恩沙替尼


恩沙替尼是由我国制药企业研发的新药,在治疗克唑替尼耐药患者时,客观缓解率(ORR)能够达到 52%,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9.6 个月。在安全性方面,II 期试验显示恩沙替尼在以 225 毫克的剂量使用时,和其它 ALK 靶向药相比,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如腹泻、呕吐、便秘、恶心等的发生率较低,其中腹泻和呕吐发生率低于 10%,相对来说有着较好的耐受性。


不过,恩沙替尼治疗也有其常出现的副作用,比如皮疹、瘙痒、水肿、贫血等较为常见,大多数为 1 - 2 级,程度轻微,发生率最高的 3 级或以上明显副作用为皮疹(6%)和颜面部水肿(4%)。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肝酶两项、γ- 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淀粉酶和血肌酐升高等情况也需要关注,服用剂量一般为每日一次,口服 225 毫克,必要时也可减量至 200 毫克、150 毫克服用。

孟加拉珠峰洛拉替尼

孟加拉珠峰洛拉替尼


6. 洛拉替尼


洛拉替尼作为第三代 ALK 抑制剂有着诸多优势。它能够很好地穿透血脑屏障,对于那些经过克唑替尼和至少一种其他 ALK 抑制剂治疗后病情进展的 ALK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尤其是出现脑转移等难治情况的患者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对脑部的肿瘤病灶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脑转移带来的严重影响。


在应对耐药情况方面,它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作用,比如针对一些 ALK 激酶区域突变等耐药基因突变情况,洛拉替尼能够发挥疗效。当然,洛拉替尼也存在一些常见副作用,像疲劳、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头痛、呼吸困难和皮疹等。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副作用进行相应处理,保障患者的治疗能够持续且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ROS1 突变


(一)ROS1 突变情况简述


ROS1 是肺癌驱动基因之一,位于 6 号染色体长臂 2 区 2 带,编码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OS1 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 1% - 2%,在不吸烟或轻度吸烟及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ROS1 基因重排是其常见的致病性突变形式,重排后生成的融合蛋白会成为处于持续激活状态的酪氨酸激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造成细胞过度生长及增殖,进而导致肿瘤发生,它也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致癌驱动因素。


临床上,ROS1 阳性肺癌患者通常比较年轻,发病的中位年龄在 50 岁左右,且女性更为常见,总体占比可达 64.5% 左右。这类患者从无吸烟史的比例也较高,约 67.7%。此外,ROS1 突变还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极少与 EGFR 突变同时出现(0.5%),很少与 KRAS 突变同时出现(1.8%),基本不会与 ALK 突变同时出现。对于 ROS1 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和放疗可能无法产生显著的疗效,往往需要采取如靶向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


(二)靶向药介绍

老挝卢修斯克唑替尼

老挝卢修斯克唑替尼

1. 克唑替尼


克唑替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类口服靶向药物,主要通过抑制 ALK 基因存在突变的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使癌细胞的生长、侵袭以及转移的各项过程发生障碍,进而达到抗癌治疗的作用。它可以靶向作用于 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或者 ROS1 基因阳性表达的癌细胞,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来控制癌症病情,目前主要用于基因 ALK 或者基因 ROS1 阳性表达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适合接受克唑替尼进行靶向治疗的 ROS1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病人的生存期获得延长,也能够有效地控制肺小细胞肺癌的发展,其有效率可达到 70 - 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9.2 个月。不过,克唑替尼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对于脑转移患者疗效较差。


而在副作用方面,使用克唑替尼后常见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引起皮肤、肾脏、肝脏、心脏等方面的副作用,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闪光幻觉等视觉障碍(多在给药开始 2 周内出现),消化系统方面会时有恶心、腹泻、呕吐、便秘等症状,也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疲劳以及出现水肿等现象。一般其副作用大多为 1 - 2 级,相对比较轻微,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且服用后要定期做相关的检查,及早发现副作用,尽早治疗,若出现耐药性等情况,需要立即改变治疗方案。

老挝卢修斯恩曲替尼

老挝卢修斯恩曲替尼


2. 恩曲替尼


恩曲替尼常用于治疗 12 岁及以上的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实体瘤患者,以及以前没有接受过 ROS1 抑制剂的 ROS1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它是 FDA 批准的第一种选择性靶向 ROS1 和 NTRK 融合的治疗方法,能够突破血脑屏障,对脑转移患者也有效,在脑转移的实体瘤患者中,颅内客观缓解率达到 54.5%,其中,1/4 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且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 10.4 个月。在 ROS1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其总体客观缓解率也颇为可观,可达 77.4%,同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四、NTRK(少见靶点)


(一)NTRK 靶点概述


NTRK(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融合是一种相对少见但极具研究价值的基因突变类型,在肺癌领域中发生率较低,大约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占比不足 1%。尽管其发生率低,但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基因融合会导致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进而促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NTRK 基因融合不仅在肺癌中存在,在一些罕见的肿瘤如婴儿型纤维肉瘤、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等中也较为常见,并且在这些肿瘤中,NTRK 基因融合往往是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为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二)靶向药恩曲替尼介绍


药物基本信息


恩曲替尼(Entrectinib)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抑制 NTRK、ROS1 和 ALK 等激酶活性的能力,其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能够与激酶的 ATP 结合位点紧密结合,从而阻断肿瘤细胞内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适应症范围


恩曲替尼主要适用于治疗携带 NTRK 基因融合的实体瘤患者,无论其肿瘤类型如何,只要存在 NTRK 基因融合,就有可能从恩曲替尼的治疗中获益。此外,对于 ROS1 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恩曲替尼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临床研究数据


国外临床研究数据:在多项全球性的临床研究中,恩曲替尼在 NTRK 基因融合阳性的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例如,在一项综合分析中,恩曲替尼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 57%,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 7.4%,部分缓解率(PR)为 49.6%。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达到了 11.2 个月,而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这表明恩曲替尼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进展,为患者带来较长时间的疾病稳定期。


国内临床研究数据: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中,恩曲替尼同样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一项针对中国 NTRK 基因融合阳性实体瘤患者的研究中,恩曲替尼的客观缓解率达到了 60% 左右,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达到了 10 个月以上,这些数据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恩曲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有效性。同时,研究还发现,恩曲替尼对于脑转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穿透血脑屏障,抑制脑部肿瘤的生长,这对于肺癌等容易发生脑转移的肿瘤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恩曲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便秘、味觉障碍、水肿、头晕、腹泻、恶心、感觉异常、呼吸困难、肌痛、认知障碍、体重增加、咳嗽、呕吐、发热、关节痛和视力障碍等,多数不良反应为 1 - 2 级,程度相对较轻,通过适当的对症治疗和剂量调整,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然而,在用药过程中,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不良反应,如疲劳、认知障碍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此外,由于恩曲替尼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用药前和用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对于存在心脏疾病或心脏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并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治疗。同时,恩曲替尼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在使用恩曲替尼之前,患者应告知医生其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恩曲替尼作为 NTRK 靶点的靶向药物,为携带 NTRK 基因融合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并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监测,以确保患者能够从治疗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五、BRAFV600E 突变


(一)BRAFV600E 突变简介


BRAF 基因位于人体 7 号染色体上,其编码的蛋白酶在细胞分裂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 V600E 是 BRAF 基因最常见的一个突变位点,常常在大肠癌、甲状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中出现。在非小细胞肺癌里,BRAF 基因突变率大概处于 1.5% 至 3.5% 之间,其中 BRAF V600 约占所有 BRAF 突变的 50%,最常见类型就是 V600E 突变。


从临床角度来看,BRAF V600E 突变有着特殊意义。诊断方面,一旦发现存在 BRAF 基因 V600E 突变,确诊癌症的准确率基本可以达到 100%。在治疗前若检测到该突变,往往意味着肿瘤病变范围较广,可能需要选择范围更大的手术方式来处理;而手术后检测出这一突变,则提示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较高,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对于肺癌患者病情发展而言,BRAF V600E 突变是个不良预后因子,这类突变的肿瘤侵袭性强,容易导致较差的预后结果。携带 BRAF V600E 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通常都不太理想,中位总生存期(OS)大致在 13.6 - 13.8 个月左右,且该突变在肺腺癌中较为多见,尤其是在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相对更常见,这和 EGFR、ALK 基因突变的一些分布特点有所不同。BRAF V600E 突变会使得下游 MEK - ERK 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在肿瘤的生长、增殖以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组合


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的组合是目前针对 BRAF V600E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重要靶向治疗方案。


从作用机制来讲,BRAF 是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一部分,对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起着关键作用。BRAF V600E 突变能持续激活 MAPK 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生存和增殖。达拉非尼属于 BRAF 抑制剂,能够抑制发生突变的 BRAF 激酶活性;而曲美替尼是一种可逆的、高选择性 MEK1 和 MEK2 激酶活性的变构抑制剂,通过双重阻断,可以更全面地抑制 MAPK 上下游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实现 1 + 1>2 的效果。


在适用条件方面,肺癌患者在使用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治疗前,必须要进行基因检测,只有确定携带 BRAF V600E 或 V600K 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才适合使用这一靶向药组合进行治疗。若患者不存在这些特定突变,使用该组合治疗可能无效,所以基因检测结果是能否使用的重要依据。


疗效上,这一组合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全球注册临床研究 BRF113928 显示,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一线治疗 BRAF V600 突变晚期 NSCLC 患者时,客观缓解率(ORR)达到 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 14.6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 24.6 个月,超过半数患者获得了 2 年生存获益,超 1/5 患者实现 5 年长生存。在经治患者中,该组合治疗起效迅速,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且缓解时间长久,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 6 周,ORR 达 68.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9.8 个月,中位 PFS 10.2 个月,中位 OS 18.2 个月,约 1/5 患者实现五年长生存。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中,一共入组了 20 例初治或经治的 BRAF V600 突变晚期 NSCLC 患者,全线治疗 ORR 更是高达 75%,高于既往全球注册研究数据,提示该双靶方案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具有更优的临床获益。


对于疗效监测,建议每 8 - 12 周进行 1 次影像学检查,例如通过胸部 CT 等来观察肺部肿瘤病灶的大小、形态变化以及有无新发病灶等情况,以此判断肿瘤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有无进展;每 4 - 6 周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以便了解药物对身体基本机能的影响,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血液系统异常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每 12 周可以通过 PET/CT 或者 CT 监测治疗后的反应,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持续治疗,监测间隔可以慢慢延长。对于本身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还应注意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对于有视网膜静脉阻塞或显著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则推荐每个月要进行眼底检查。


当然,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组合也存在一些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皮疹等,其中发热最为常见。大部分的任何级别或者 3 - 4 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靶治疗基本相当,不过发热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但 3 - 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单靶相似,而皮肤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角化过度、皮肤乳头状瘤)是明显减少的。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治疗的前 3 个月,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率都会显著下降。


在不良反应的管理方面,首先,在开始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让患者理解双靶治疗的意图、治疗剂量和时间、药物和饮食之间的关系等,同时告知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当发生了 1 级或者可耐受的 2 级不良反应时,可以继续治疗,同时进行临床监测;当出现不可耐受的 2 级不良反应或 3 级不良反应时,应中断治疗,直到毒性降低为 1 级或以下,重启治疗时,考虑将药物剂量降低一个等级。而一旦发生 4 级不良反应,则应永久性停用药物,或中断治疗直到毒性降低至 1 级或以下,重启治疗时也要考虑将药物剂量降低一个等级。比如达拉非尼的起始剂量是 150mg 每日 2 次,需要降低剂量时可先降低为 100mg 每日 2 次,仍需减少时以 25mg 为单位递减,最低减少到 50mg 每日 2 次。对于曲美替尼,应该以 0.5mg 为单位递减,最低可以减少到 1mg 每日 1 次,并且不建议低于最低剂量使用达拉非尼或曲美替尼。对于只需调整达拉非尼剂量的相关不良反应,比如葡萄膜炎、非皮肤恶性肿瘤等,要按相应规则处理;而只需调整曲美替尼剂量的相关不良反应,像视网膜静脉闭塞(RVO)、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间质性肺疾病 / 肺部炎症和单纯性静脉血栓栓塞等情况,也要遵循对应调整原则来应对不良反应,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六、MET14 跳跃突变



(一)MET14 跳跃突变概述


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发生率为 1% - 3%,不过在肺肉瘤样癌(PSC)中,其突变率可高达 31.8%。这一突变类型使得 MET 通路持续激活,与肿瘤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是一种独立的致癌驱动基因,并且通常不与其他驱动基因突变共存。


从临床角度来看,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 NSCLC 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耐药率较高,患者预后也较差,同时对免疫疗法的响应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这类患者迫切需要精准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来改善生存状况。而且,由于我国肺癌患者群体庞大,即便该突变发生率相对较低,存在 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患者实际数量也并不少,针对这一靶点的研究和治疗极具现实意义。


(二)相关靶向药

1. 赛沃替尼


赛沃替尼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 MET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中的 c - Met 信号通路来发挥效果。c - Met 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过度活化的 c - Met 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赛沃替尼通过结合 c - Met 受体,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阻断恶性肿瘤的发展。


在临床试验中,赛沃替尼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例如,在相关 II 期注册研究里,对于 MET14 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在初治患者中能达到 62.1%,疾病控制率(DCR)为 92.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12.5 个月;在经治患者中,ORR 为 39.2%、DCR 为 92.4%、中位 DoR 为 11.1 个月。并且有真实病例显示,一些晚期患者在经过多线治疗病情仍进展、存在 MET14 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情况下,使用赛沃替尼后肿瘤能达到部分缓解,获得了数月的无进展生存期,像有的患者用药后肺部病灶快速缩小,脑转移灶也明显改善。


在安全性方面,赛沃替尼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疲劳、头痛、皮疹、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不过,大多副作用多为 1 - 2 级,相对较轻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患者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 谷美替尼


谷美替尼是一款口服强效、高选择性小分子 MET 抑制剂,适用于治疗携带间质 - 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 14 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它能够选择性抑制 c - MET 激酶活性,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在临床研究中,谷美替尼表现出了显著的治疗优势。例如在 GLORY 试验中,截至 2021 年 5 月 6 日,共 69 例经中心实验室确认存在 METex14 跳突的患者接受谷美替尼(300mg)治疗,总体人群中由盲态独立审查委员会(B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 60.9%;初治患者中,ORR 为 66.7%;既往经治的患者中,ORR 为 51.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8.2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7.6 个月,且其抗肿瘤作用起效快,中位至缓解时间为 1.4 个月,在脑转移患者中也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颅内抗肿瘤活性。


然而,谷美替尼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像外周水肿、中性粒细胞减少、头疼、恶心和皮疹等较为常见,这就要求在使用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心电图和血液学指标等,一旦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剂量或者停药等处理措施,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


3. 伯瑞替尼


伯瑞替尼是一款高选择性的强效 IB 型 MET 抑制剂,单独作用于 c - Met 激酶以抑制其磷酸化,从而抑制其活性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从临床疗效来看,KUNPENG 研究显示伯瑞替尼治疗 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 NSCLC 患者疗效显著,客观缓解率(ORR)高达 75%,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 15.9 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 14.1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 20.7 个月,整体安全性良好,绝大多数不良事件(AE)为 1 - 2 级,像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周围性水肿、QT 间期延长、血清肌酐升高等,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可通过临床管理恢复,没有发生 5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肝转移患者、以及高龄患者(年龄≥75 岁),使用伯瑞替尼治疗也都能获得一定的益处,客观缓解率分别可达 100.0%、66.7%、85.7%。所以,其在 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的 NSCLC 患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特泊替尼


特泊替尼是一款口服、高选择性的 IB 型 MET 抑制剂。VISION 研究结果显示,特泊替尼一线治疗 MET14 外显子跳跃突变 NSCLC 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 57.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46.4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12.6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 21.3 个月;在组织检测阳性的患者中 ORR 达 58.6%,中位 DOR 达 46.4 个月,中位 PFS 达 15.9 个月,中位 OS 达 29.7 个月,相较于既往化疗方案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 DOR 和 OS。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 MET 激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等过程进行干预,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在使用时,特泊替尼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为外周水肿、恶心和腹泻等。不过,尽管其安全性整体较好,但在治疗期间也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让患者能够从药物治疗中更好地获益。


七、RET 突变


(一)RET 突变情况介绍


RET 基因在人体生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所编码的 RET 蛋白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胚胎发生阶段,对肾脏、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肠神经系统等多种解剖结构的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参与诸多生理细胞过程。但当其发生突变时,就可能诱发肿瘤。


在肺癌领域,RET 基因改变主要呈现为融合 / 重排的形式,当然也存在继发的耐药性点突变等情况,而 RET 融合是新近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RET 融合的发生率大约在 1% - 2%,不过我国肺癌患者群体数量庞大,即便发生率不算高,每年新发的 RET 阳性肺癌患者预估也能达到约 1.1 万人左右。并且,RET 融合在非吸烟人群中更为常见,这类患者往往年龄不到 60 岁,而且 RET 突变的患者,同时拥有其他致癌性驱动基因的可能性比较低,大多在被诊断时就已经处于疾病晚期了,这给后续的诊疗带来了极大挑战。


从肿瘤发展角度来看,RET 融合会导致 RET 信号通路持续激活,进而使得癌细胞不受控制地过度生长、增殖,推动肿瘤病情不断进展。以往对于 RET 融合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为含铂双药化疗,二线治疗为细胞毒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治疗,但遗憾的是,这些传统治疗手段的疗效均不太理想,患者难以获得理想的生存期延长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所以迫切需要精准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来打破这一困境。


(二)靶向药详情

1. 塞普替尼


塞普替尼(Selpercatinib)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小分子 RET 抑制剂,它的核心作用机制在于能够精准地抑制 RET 激酶的活性,通过与 RET 激酶紧密结合,破坏其正常运作,进而阻断由 RET 基因异常所引发的癌细胞内异常信号传递,有效地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蔓延,在对抗 RET 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


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其疗效十分显著。例如,LIBRETTO-001 研究最新成果显示,塞普替尼用于 RET 融合晚期 NSCLC 初治患者时,客观缓解率(ORR)能达到 84%,用于经治患者的 ORR 则为 61%,对基线时脑转移且病灶可测量患者的颅内 ORR 更是高达 85%。而且塞普替尼带来的病情缓解能够持久维持,显著延缓病情进展,一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 22 个月,后线治疗患者的中位 PFS 更是长达 24.9 个月。在针对中国患者的 LIBRETTO-321 研究中,也同样展现出良好疗效,入组的 47 名 RET 融合阳性 NSCLC 患者里,初治患者(n=11)和经治患者(n=36)的 ORR 分别为 90.9% 和 58.3%,脑转移患者的颅内 ORR 为 80%。


不过,塞普替尼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实验室指标异常,像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血糖升高、白细胞计数降低、血液白蛋白降低、血钙降低、口干、腹泻、肌酐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高血压、疲劳、身体或四肢肿胀、血小板计数低、胆固醇升高、皮疹、便秘以及血液中钠减少等情况。同时,它还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肝毒性(肝损伤或损伤)、血压升高、QT 延长、出血和过敏反应等。如果患者出现肝毒性,往往需要减少塞普替尼剂量或者永久性停用该药物。另外,对于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塞普替尼,因为类似药物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问题,而且孕妇禁用塞普替尼,以防对胎儿造成伤害,哺乳期女性如需用药也需暂停哺乳。


2. 普拉替尼


普拉替尼是一种口服、强效且对 RET 融合和突变(含耐药突变)具有高选择性的 RET 抑制剂,属于 RET 单一靶点口服抑制剂。它能够选择性地、有效地靶向致癌性 RET 融合,包括可能导致治疗耐药的继发性 RET 融合,在临床前研究中,普拉替尼抑制 RET 的浓度低于其他药物相关激酶,展现出了良好的靶向性。


其适用场景主要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转染重排(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 ARROW 中国队列数据更新显示,对在基线时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经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普拉替尼在初治的中国 RET 融合阳性 NSCLC 患者(n = 30)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 80.0%,疾病控制率(DCR)达到 86.7%,进一步验证了普拉替尼用于中国 RET 融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当然,使用普拉替尼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像便秘、乏力、咳嗽、发热、肺炎等较为常见,怀孕的患者禁忌服用此药物。所以,患者在使用普拉替尼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不能自行随意用药,用药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保障用药的安全性以及治疗的持续有效性。



八、KRAS 突变


(一)KRAS 突变概述


KRAS 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在人类癌症中,它是 RAS 家族里最常出现突变的亚型,其基因突变占 RAS 基因突变总数的 86%。在肺癌中,KRAS 基因突变约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突变的 15 - 30% 左右,且大多出现在肺腺癌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情况。


KRAS 基因突变意味着其 DNA 发生变异,不能产生正常的 KRAS 蛋白,进而致使细胞内信号传导紊乱,细胞增殖失控,最终引发癌变。并且这种突变还与肿瘤的侵袭性、疾病进展速度以及患者预后等密切相关,比如 KRAS G12C 突变就被发现与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等临床特征有关,通常被看作是肺癌等多种癌症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不过,虽然整体预后不佳,但在个别病人中,若同时进行了有效的治疗,生存期也可能会得到延长,例如肺癌患者同时携带 EGFR 基因突变时,接受 EGFR 抑制剂治疗或许能带来更好的生存期表现。


从肺癌患者的病情角度来看,存在 KRAS 突变的情况会使得治疗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在早期阶段,可能症状并不明显,一旦病情发展,容易出现转移等情况,尤其是对于晚期的 KRAS 突变肺癌患者,往往意味着后续治疗选择相对有限,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治疗等,效果通常不太理想,中位总生存期也相对较短,所以针对这一突变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就显得尤为关键,精准有效的靶向药有望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后。


(二)靶向药介绍

1. Sotorasib(索托拉西布

老挝卢修斯索托拉西布

老挝卢修斯索托拉西布


Sotorasib 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的、不可逆的 KRAS G12C 小分子抑制剂,它的出现打破了 KRAS 靶点 “不可成药” 的魔咒。其靶向作用原理在于能够特异性地结合 KRAS G12C 蛋白,将其锁定在非活性状态,进而阻断 KRAS 蛋白所介导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等过程,对 KRAS G12C 突变的肿瘤细胞起到杀伤作用。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多项临床试验展现出了它的良好疗效。例如,CodeBreaK 100 试验中,在既往接受过至少 1 种全身治疗的 KRAS G12C 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里,Sotorasib 的客观缓解率达到 3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6.8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 12.5 个月。并且在对脑转移灶的事后分析研究中,在有基线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中位随访 12 个月时,Sotorasib 的客观缓解率(ORR)为 25%,疾病控制率(DCR)为 77.5%;而在无基线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 42%,疾病控制率为 84.1%。此外,脑转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5.3 个月,无脑转移患者为 6.7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 8.3 个月和 13.6 个月。在 16 名可评估的脑转移患者中,2 名患者完全缓解,12 名患者疾病稳定,颅内疾病控制率更是高达 88%。


当然,使用 Sotorasib 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较常见的各级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疲劳等,有基线脑转移患者中 20% 报告了 3 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而没有基线脑转移的患者为 19%。不过,有基线脑转移患者没有报告 4 级 TRAE,没有基线脑转移的患者中有 1.5% 报告了 4 级 TRAE,两组均未发生 5 级 TRAE。


2. Adagrasib(阿达格拉西布

老挝卢修斯阿达格拉西布

老挝卢修斯阿达格拉西布


Adagrasib(也叫作 MRTX849)是一款高度选择性、强效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它不可逆且选择性地结合至 KRAS G12C 并将其锁定在非活性状态,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以此实现持久和连续的 KRAS 抑制作用,进而产生深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它还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力,这对于治疗 KRAS G12C 突变癌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在针对 KRAS G12C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上,Adagrasib 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1/2 期 KRYSTAL - 01 试验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 KRAS G12C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Adagrasib 表现出持久的临床活性,且耐受性良好,在 51 名可评估药物活性的患者中,45% 的患者达到客观缓解,疾病控制率高达 96%。在后续的试验更新数据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中,也持续验证了它的有效性,例如在 III 期 KRYSTAL - 12 试验中,针对携带 KRAS G12C 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多西他赛相比,Adagrasib 作为二线或后续疗法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益处。


而在不良反应方面,相关研究也有明确呈现。在 101 名接受 Adagrasib 每日两次 600mg 剂量的患者中,常见的各级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呕吐、疲劳等;3 - 4 级不良反应包括疲劳、谷丙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以及 QT 间期延长;观察到 2 例 5 级不良反应,分别是肺炎和心衰;4.5% 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另外,在其针对未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中,安全人群(n = 25)里所有患者都经历了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其中 40% 的患者严重程度为 3 级,1 例患者有 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无 5 级事件报道,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还包括谷丙转氨酶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等情况,并且还有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 TRAE 出现,不过整体而言不良反应是可控的,能通过相应的管理手段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持续进行。


总之,Adagrasib 在 KRAS G12C 突变肺癌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选择,后续也有望通过更多的联合用药等探索,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印孟康海外药品代购平台提供代购服务,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合肥、天津、成都、武汉、苏州、南京、福州、济南、郑州、长春、东莞、青岛、石家庄、大连、山西等国内城市都可以通过海外药品代购网站联系我们购买。


 "印孟康海外药品代购网”发掘国际肿瘤药、抗癌靶向药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印度、孟加拉、老挝仿制药、日本处方药、土耳其药、俄罗斯药代购和咨询服务,更多问题,请咨询海外药品代购网医疗顾问,微信zhikang161218



海外药品代购微信:zhikang161218

微信

服务热线

zhikang161218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