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购买请加微信:zhikang161218,备用微信:zhikang1218
从组织病理学上分类来说,全球中的肺癌病种基本上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占绝大多数,约占肺癌总病种的85%,剩余的15%基本为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鳞(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以及其他亚型,接下来我们先看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区别。

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区别
●发病原因
长期抽烟是肺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但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原因更为复杂广泛,长期接触致癌物、肺癌家族史、癌症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素都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相比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就更“纯粹”一些,有90%以上的患者曾有吸烟史或正在吸烟,且其发生的风险与吸烟的时间及数量正相关。
●发病部位
小细胞肺癌是位于肺门附近的肺癌,多为中央型肺癌,通常始于支气管,或从气管通往肺部的气道,然后分支进入逐渐变小的结构。在影响支气管后,小细胞肺癌迅速生长并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淋巴结。这种类型的肺癌不到肺癌的20%,通常是由吸烟引起的,根据病变组织的显微结构可分为两类:小细胞癌和联合小细胞癌。小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小细胞肺癌,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很平坦,很像燕麦。联合小细胞癌是指由小细胞癌细胞和少量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组成的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既有发生在段及以上支气管的中央型肺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较多见),也有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周围型肺癌(以腺癌较多见)。其生长速率通常低于小细胞肺癌。这种类型的肺癌往往发展缓慢,很少或根本没有症状。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有三种类型:肺腺癌、鳞状细胞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形式,占所有病例总数的30%,约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率的40%,也存在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其他常见癌症患者中。在NSCLC中,腺癌常出现位于肺外部区域的分泌粘液的腺体中。鳞状细胞肺癌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的30%,通常与吸烟有关。此类癌症始于肺的中央。大细胞未分化癌肺癌约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10-15%。它可以开始在肺的任何部分,增长和扩散迅速。
●临床治疗
同大多数癌症一样,治疗选择取决于疾病的阶段。SCLC的治疗速度通常比非小细胞肺癌快,因为肿瘤有快速扩散的能力。NSCLC侵袭性较小,但通常在晚期发现。事实上,只有大约2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1期或2期被诊断出来。对于1期或2期确诊的少数患者,手术切除肿瘤通常是一种选择;晚期患者则通常接受化疗和放疗。
对比NSCLC,SCLC则“野蛮”的多!其肿瘤细胞较小,生长速度更快;远处转移发生更早;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偏高。因为SCLC进展快易扩散、对化疗较为敏感的特点, 临床治疗方面多以化疗为首选方案,其次选择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化疗和放疗使大约四分之一的SCLC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目前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是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复发率高。此外,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近年来也是小细胞肺癌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药物治疗手段。
肺腺癌和肺鳞癌
非小细胞肺癌细分下来,种类很多,像鳞癌、腺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等等,其中最多见得是鳞癌和腺癌。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40%-50%,而鳞癌是第二常见的类型,约占25%-30%。那么,肺腺癌和肺鳞癌主要有哪些区别呢?发病原因:这两者的原因相似,包括吸烟、环境污染、电离辐射、遗传等等。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肺鳞癌与吸烟的关系更大,几乎所有肺鳞癌患者都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包括二手烟。发病部位:肺鳞癌多发生在肺的中央,以中央型肺癌多见;肺腺癌多发生在细小支气管,以周围型肺癌多见。发病症状:肺鳞癌由于常常生长于中央部位,所以常会出现阻塞性肺炎,引发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而且由于鳞癌常会出现中心部位的坏死,还常出现发热、咯血等情况。而肺腺癌出现呼吸道的症状比较少,常会出现低热、咳嗽等症状。发病人群:肺鳞癌以男性居多,尤其是长期吸烟的老年男性;而肺腺癌整体发病年龄较轻,且女性的发病比例比鳞癌要高。临床上,肺鳞癌和肺腺癌虽然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临床治疗及预后:肺鳞癌手术切除之后预后比较好,但是对放化疗的敏感度不高;而肺腺癌整体生存率要低,生存期要也更短,但是对放化疗相对敏感一些。
先检测基因突变,接近有40%-50%不吸烟的女性病人,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驱动基因改变,一旦发现,使用靶向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如果没有驱动基因改变,后续可以选择免疫治疗或化疗。对于肺腺癌特异性比较高的化疗方案,是含铂双药治疗,以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为主,有效率更高。
肺鳞癌的基因突变率非常低,一般低于5%,目前并没有明确的驱动基因改变,晚期以免疫或免疫联合化疗为主,来改善疾病状态。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联合一线化疗方案用于肺鳞癌患者,有效率可以达到50%~60%,肺鳞癌最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是吉西他滨联合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