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zhikang161218
肺癌治疗的一线二线三线什么意思?都有哪些药物?
不少肺癌患者都听过“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这其中的“一线、二线、三线”并非单纯数字顺序,而是医生根据疗效、耐受性等因素,为患者设计出的系统性抗肿瘤方案序列。
这一序列对患者的生存预后与后续疗效至关重要。了解治疗线数,能更好地掌握治疗节奏、调整用药,同时,治疗线数也是参与临床试验的重要参考之一。
#1
一线、二线、三线治疗是什么?
在肿瘤学中,对于治疗线数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一般认为指的是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或是早中期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情况时,既往所采用的全身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先后次序。
而一、二、三线治疗的划分,主要依据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来确定。
一线、二线、三线治疗
治疗线数
概念
一线治疗
诊断以后的首轮治疗,治疗方案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特点,一线治疗的目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治愈癌症。
二线治疗
一线治疗后患者出现 PD,且对一线治疗方案耐药,需要更换抗癌机理不同的方案,疗效劣于一线,或副作用偏大,或价格偏高。
三线治疗
二线治疗失败后换用的其它治疗方案。一般到三线治疗时,可选择的药物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会越少。
跨线治疗
在肿瘤治疗过程当中,原本使用的一线药物用于后续其他线(二线、三线等)的治疗,叫做跨线治疗。
治疗疗效基本指标
疗效评价
概念
CR(完全缓解)
肿瘤完全消失,治疗后复查,发现原有的肿瘤病灶基本都消失了。
PR(部分缓解)
指的是治疗后复查,发现原有的肿瘤病灶明显缩小,整体缩小程度大于 30%,但病变还在。
SD(疾病稳定)
指的是治疗后复查,发现原有的肿瘤病灶变化不大。肿瘤整体缩小程度不到 30%,增大程度不到 20%。
PD(疾病进展)
指的是治疗后复查,发现原有的肿瘤病灶增大超过 20%,或者出现新的肿瘤病灶。若原病灶缩小明显,但只要新出现明确的肿瘤病灶,也属于 PD。
在所有治疗阶段中,一线治疗至关重要。其目标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治愈癌症,直接左右患者生存预后。一旦肿瘤对一线治疗耐药,后线治疗效果将逐渐减弱,患者身体状况也会不断恶化。
不少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拿到医生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会再向多位专家问诊,权衡利弊,挑选最适合、自己也能承受的治疗方案。
#2
换药就是“换线”吗?
在肺癌治疗中,常因各种因素需调整或改变治疗方案,如换药、加药等。但还没有统一标准来界定怎样调整应被视为“换线”或进入下一治疗线数。
一般来说,以疾病进展(PD)为判断标准,若患者出现PD且更换系统治疗方案(增、减或替换药物),则视为进入下一线治疗。
那肺癌病情未出现进展,但系统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怎么办?这种情况在一些临床试验中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若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换药,且新药的作用机制与原药相同,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不会被计算为下一级的治疗线数。
若同样是因为不良反应换药,但新药的作用机制与原药不同,多数情况下,这会被计算为下一级的治疗线数。
对于维持治疗来说,是前一治疗线的延续,不会单独计为下一级的治疗线数。如晚期肺腺癌患者,初始治疗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以及信迪利单抗,在完成 4 个周期且病情控制良好后,改为培美曲塞联合信迪利单抗进行维持治疗。
对于提前计划好的系列治疗,由于这些治疗环节都是预先规划好的,在肿瘤病情未进展的情况下,通常会被视为同一级的治疗线数。
#3
肺癌治疗的一二三线药物
在肺癌治疗中,常见的一二三线治疗药物有哪些呢?益帮医依据非小细胞肺癌CSCO指南(2025版),整理成下列表格,供大家参考。(部分信息需自行查阅原指南)
非小细胞肺癌CSCO指南(2025版)
治疗线数
分层
推荐
治疗方案
EGFR敏感免变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三代: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阿罗替尼、贝福替尼、瑞泽替尼、瑞齐替尼
二代:阿法替尼、达可替尼
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依对替尼(伴脑转移患者)联合:奥希替尼 + 化疗
II级推荐
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 + 化疗(PS=0 - 1 分)[2A 类]
厄洛替尼 + 贝伐单抗 [2A 类]
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单抗(非鳞癌)[2A 类]
III级推荐
埃万妥单抗联合 Lazertinib [1B 类]
二线治疗
寡进展或CNS进展
I级推荐
继续 EGFR - TKIs 治疗 + 局部治疗 [2A 类]
II级推荐
再次活检明确耐药机制
广泛进展
I级推荐
一/二代 TKIs 一线治疗失败再次活检
T790M 阳性者:
奥希替尼
或阿美替尼
或伏美替尼
或贝福替尼
或瑞齐替尼
或瑞厄替尼
或利厄替尼
再次活检 T790M 阴性者或者三代 TKIs 治疗失败:
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单抗(非鳞癌)[2A 类]
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
培美曲塞 + 顺铂 + 贝伐珠单抗 + 信迪利单抗
II级推荐
再次评估 T790M 阳性者: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单抗(非鳞癌)[2A 类]
芦康沙妥珠单抗[2A 类]
埃万妥单抗+化疗
再次活检评估其他耐药机制
后线治疗
PS=0-2分
I级推荐
单药化疗
II级推荐
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非鳞癌)
安罗替尼
-
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埃克替尼+化疗
II级推荐
参考IV期无驱动基因NSCLC的后线治疗
二线治疗
/
后线治疗
/
I级推荐
舒沃替尼
II级推荐
参考IV期无驱动基因NSCLC的后线治疗
III级推荐
埃万妥单抗[3类]
-
ALK融合阳性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三代:洛拉替尼
二代:阿来替尼、布格替尼、恩沙替尼、塞瑞替尼、伊鲁阿克、依奉阿克
一代:克唑替尼
II级推荐
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非鳞癌)[2A 类]
二线治疗
寡进展或CNS进展
I级推荐
原 TKI 治疗 + 局部治疗 [2A 类]
阿来替尼或塞瑞替尼 [2A 类] 或恩沙替尼或布格替尼或洛拉替尼或伊鲁阿克 [3 类](限一线克唑替尼后)
广泛进展
I级推荐
第一代 TKI 一线治疗失败:阿来替尼或塞瑞替尼或恩沙替尼或布格替尼或洛拉替尼或伊鲁阿克 [3 类]
第二代 TKI 一线治疗或第一代、二代 TKI 治疗均失败:洛拉替尼
TKI 治疗失败后: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非鳞癌)
II级推荐
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非鳞癌);活检评估耐药机制
后线治疗
PS=0-2分
I级推荐
单药化疗
II级推荐
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非鳞癌)
III级推荐
安罗替尼[2A 类]
-
ROSI融合阳性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二代:恩曲替尼 [3 类]、瑞普替尼 [3 类]、安罗替尼 [3 类]、他雷替尼 [3 类]
一代克唑替尼 [3 类]
二线治疗
寡进展或CNS进展
I级推荐
原 TKI 治疗 + 局部治疗 [2A 类]
广泛进展
I级推荐
含铂双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非鳞癌)[2A 类]
瑞普替尼 [3 类]
他雷替尼 [3 类]
II级推荐
参加 ROS1 抑制剂临床研究 [3 类]
后线治疗
PS=0-2分
I级推荐
单药化疗
II级推荐
单药化疗 + 贝伐珠单抗 (非鳞癌)[2A 类]
参加 ROS1 抑制剂临床研究
-
BRAF V600突变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达拉非尼 + 曲美替尼 [3 类]
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 线治疗的 Ⅱ 级推荐部分
III级推荐
encorafenib + binimetinib
后线治疗
/
I-III级推荐
靶向治疗或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后续策略 (一线未用靶向治疗)
参考 IV 期驱动基因阳性 NSCLC 后续治疗策略 (一线靶向治疗)
-
NTRK融合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恩曲替尼 [3 类]
拉罗替尼 [3 类]
I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一线治疗的 Ⅱ/Ⅲ 级推荐部分
后线治疗
-
I-III级推荐
靶向治疗或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后续策略 (一线未用靶向治疗)
参考 IV 期驱动基因阳性 NSCLC 后续治疗策略 (一线靶向治疗)
-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赛沃替尼 [3 类]、卡马替尼 [3 类]、特泊替尼 [3 类]、谷美替尼 [3 类]、伯瑞替尼 [3 类]
后线治疗
/
I级推荐
赛沃替尼 [3 类]、卡马替尼 [3 类](一线未使用靶向治疗)、特泊替尼 [3 类](一线未使用靶向治疗)、谷美替尼 [3 类]、伯瑞替尼 [3 类]
I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驱动基因阳性 / 阴性 NSCLC 后续治疗的 Ⅲ 级推荐部分
-
RET融合
一线治疗
/
I级推荐
塞普替尼
普拉替尼 [3 类]
I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的一线治疗的 Ⅱ/Ⅲ 级推荐部分
后线治疗
/
I级推荐
塞普替尼
普拉替尼 [3 类]
I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的后续策略 (一线未用靶向治疗);参考 IV 期驱动基因 NSCLC 的后续策略 (一线靶向治疗)
-
KRAS G12C突变
一线治疗
/
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一线治疗
后线治疗
/
I级推荐
氟泽雷塞 [3 类]、格索雷塞 [3 类]
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后续治疗的 Ⅰ/Ⅱ 级推荐部分
III级推荐
adagrasib
-
HER2突变
一线治疗
/
I-I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一线治疗
后线治疗
/
I级推荐
德曲妥珠单抗 [3 类]
II级推荐
参考 IV 期无驱动基因 NSCLC 后续治疗的 Ⅰ 级推荐部分
III级推荐
吡咯替尼 [3 类]
当今社会正迈向“参与式医疗”时代,肺癌患者更多地参与自身医疗保健。医患关系从过去的“家长式”转变为“团队决策”模式,双方共同目标是选择成功率高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所以患者要与主治医生沟通合作,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